官方老師
2022-07-01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是下意識的,而非經過系統地思考。他們沒有思考到,若沒有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老是不聽話怎么辦。
1、尊重孩子,換位思考
教育孩子前,學會尊重孩子,理所應當被排在第一位。尊重的對象不僅僅是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
在家長有了尊重的理念后,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家長并不是生來即為家長,家長也曾是孩子。因此,換位思考對家長來說并不是一個難事。
家長教育孩子前,不妨先換位思考,感同身受,以孩子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
2、找準根源,對癥下藥
一個人在生病時,并不是要尋找最好的藥,而是要尋找最合適的藥。教育亦同理。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應先分析孩子出現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以合適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改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在分析問題時,要多用交流、溝通的方式,與孩子談心,更加了解孩子存在的問題。只有選用最合適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藥到病除。
3、注意語氣,講究耐心
在選用了正確的教育方式后,家長們同時要注意與孩子說話的語氣,以及對孩子的耐心。都說良藥苦口,但很多人卻因為藥的苦澀,而不愿意接受所謂的“良藥”。但若在喝下苦澀的藥之后吃一顆糖,便覺得沒那么苦了。
若家長始終以強硬的語氣教育孩子,孩子便會拒絕接受教育,反之,家長若注意語氣,耐心教導孩子,孩子便會慢慢接受,慢慢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都說教育講求時機,看準好的時機,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做法。但筆者認為,比時機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客觀的,正確的教育方法給孩子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是最應該被家長們考慮的問題。
1、對孩子過于溺愛
在很多家長看來,溺愛不過只是他們對孩子的愛護,身為家長,理應愛護自己的孩子。溺愛與愛護根源相同,都是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但兩者卻在本質上不同。愛護是有一定范圍的,當家長對孩子的愛護,超出了一定范圍時,愛護就演變成了溺愛。
長期接受溺愛式教育的孩子,對家長的依賴程度超乎合理范圍,他們認為父母無所不能,以父母為靠山,隨心所欲的做一切事情,漸漸變得目中無人、無法無天。
2、對孩子過于專制
奉行專制式教育方法的家長們,往往帶著強勢的面具,而命令式言語則是他們與孩子交流的常態。他們不允許孩子做出任何違背他們意愿的事情,他們一直以高標準要求孩子,卻很少給予鼓勵。
當他們告訴孩子某件事不能做時,同樣帶以強制的口吻,從不與孩子多加解釋。這種教育方式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壓力存在的時間長了,孩子的自信心便會受挫,并可能產生自卑心理。
更重要的是,家長若長時間與孩子以這種方式相處,會讓孩子對家長感到畏懼,從而疏遠家長,讓美好的家庭關系產生裂紋。
3、對孩子過于忽視
不同于溺愛與專制,對孩子來說,忽視往往帶給他們的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家長忽視孩子的明顯特征,便是缺少溝通。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以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他們對孩子的哭鬧、任性等行為不予理睬,想借時間來淡化孩子的情緒,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但治標不治本,由時間淡化的問題,總有一天會復發,從而加重孩子對家長的失望,加深他們之間的隔閡。
再者,以忽視型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長,由于對孩子缺少關心與注意,所以他們關注到的往往是孩子的表面行為,而若孩子的心理出現了一些問題,他們便不能及時判斷與反應,延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期”,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當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表現時,家長要先學著反思,看看自身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再從孩子身上下手。以上就是關于孩子老是不聽話怎么辦的建議,感謝閱讀!
上一篇:孩子老是和家長對著干怎么辦
下一篇:孩子老叛逆怎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