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5-05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學習動機是推動孩子進修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如果說孩子不知道為什么學習,學習必然不會主動積極,在被動的學習中,孩子能獲益多少呢?下面為大家解答14歲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這個話題吧。
1、找出原因,進行相應的調整
孩子厭學,除了學習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同學、老師等方面的原因。比如有些孩子長期受父母觀念影響,不喜歡學習;有些孩子,進入初中后與同學關系緊張,所以不想去學校,討厭上學;有些孩子,因為初中教師不像小學教師那樣照顧他(她),便對老師產生厭恨心理,以至于不想上學。
2、培養興趣,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
當找到了原因,做出了相應調整之后,就要著手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興趣是人們開展活動的最大動力之一,如果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積極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要想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首先家長本人要對學習很有興趣,平時家長要陪孩子看看書,偶爾與孩子討論一些閱讀感想;在旅游的時候,多跟孩子聊聊歷史、地理和當地的文化。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喜歡學習,孩子大多都對知識抱有極大的興趣。
3、科學引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科學引導,很多家長因為對孩子實施“放養”政策,不了解孩子的真實學習狀態,也不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導致孩子接連遭遇挫折,進而失去自信心。家長要幫助孩子合理規劃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引導孩子養成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1、教育評價機制的單一性
在應試教育主導的體制下,高考這一指揮棒下,升學率成了教育各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唯一標準。這樣勢必給教師、學校乃至社會以強烈的導向:教學質量的提高靠的是優生、尖子生,對于其他學生只要能夠及格順利畢業就可以了。在此評價機制下,學校、教師往往僅僅關心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即使他們在其他方面很出色,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而厭學。
2、社會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一一些低俗文化、讀書無用論,各種網絡游戲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強大沖擊。由于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他們又缺乏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往往會波這些因素所左右,誤入歧途,造成“厭學”甚至“棄學”。
3、教師因素
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起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些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深人,或者對待學生不能公平公正,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對成績差的學生則不聞不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老師反感、厭惡,對其所授的課產生抵觸。
家長和老師要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耐心的指導,才能使他們的不至于走彎路。必竟才14歲,正是學知識的時候,大人要讓孩子高高興興的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學業。以上內容就是14歲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的話題,謝謝您的閱讀。
上一篇:13歲小孩厭學怎么辦
下一篇:14歲不想上學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