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8-23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直是做父母心頭上的難題,尤其是到了叛逆期的孩子更容易離家出走,家長們往往不知道該怎么教育。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應對孩子離家出走。
當孩子出現離家出走的情況,家長要嚴肅以待,積極引導和教育,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1、開放自我。
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好能多了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游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應該學的,什么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可以減少孩子的叛逆情況了。
2、不能慌,要學會冷靜思考。
如果孩子離家出走后,家長通過各種方式把孩子找回來了,切記孩子回來后,家長們千萬不要責罵,一味地呵斥自己的孩子,要告訴他們家長很擔心他們,并且詢問具體的離開家的原因,然后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最后耐心的告訴他們以后不要這樣做,這樣做是不對的。
3、觀察溝通。
就是觀察孩子與自己的溝通方式。在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并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4、了解孩子出走心理。
離家出走的孩子一般抗挫折能力較差,受不得半點委屈,因此有離家出走苗頭的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否則將來后悔都來不及!
5、營造快樂的家庭氛圍。
快樂的氛圍、積極的壞境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降低孩子的畏懼心理,讓孩子處于放松的狀態,有助于減少孩子的煩惱,幫助孩子自我學習,自我思考。
6、不斷試驗。
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后,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當孩子出現離家出走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積極的處理,盡可能的多跟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謹防孩子下一次行為的出現。
1、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自我表現意識增強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對父母說的話也不想原先那樣言聽計從,會對自己不認同的觀點產生質疑,并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當孩子提出不同觀點的時候,家長千萬莫要直接否定孩子,或者認為孩子挑戰了自己的權威。這只是說明孩子長大了而已,希望能夠在家里發出自己的聲音。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時候,家長需要保持自己的冷靜,一方面要為此而感到欣慰,畢竟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則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些能力范圍內任務。如果孩子能夠圓滿完成,應及時予以表揚,如果沒有完成,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發現不足,從而實現自我能力的不斷提升。
2、意志薄弱,承受壓力能力弱,易消沉
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提升,表現得非常自信,但同樣也表現出意志薄弱、承壓能力弱,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容易消沉甚至是放棄。對于家長來講,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征兆,就要及時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了,這是孩子內心最脆弱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
家長和孩子之間順暢的溝通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溫暖的懷抱,體貼的話語,可以充分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彷徨。當了解到背后的真相時,家長可以更好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并幫助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比如先制定一個小目標或者幫助孩子制定相應的分解計劃,通過階段性目標的實現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逐漸實現更大的目標。
3、要學會理解孩子
孩子進了初中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上學時間早了,放學時間晚了,寫作業的時間長了。每天早晨7點到校,下午六點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基本在十點左右,每天至少學習時間十個小時左右,不像之前寫完作業還能玩會兒游戲或者看會兒電視。所以,孩子們也需要抱怨、吐槽,需要有地方去釋放自己,但跟同學們之間最多就是吐吐槽,又不敢找老師訴苦。所以,父母成了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
故此,當孩子們在和我們抱怨這個、抱怨那個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耐心聽孩子們講完。其實,大多時候他們所講的內容并沒有明確的主題,只是單純地想找個人訴說。如果我們理解孩子,耐心、認真地聽他講,就可以通過訴說了解到孩子所處的狀態、相關的想法等等,這是我們了解孩子最好的一個渠道。
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少說或者不說,讓孩子把他的壞情緒宣泄出來后,適當地開導幾句(這個時候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不要多說,更不要將話題帶到學習上喋蝶不休),既能夠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又能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孩子獨立性增強、自尊心增強,從表面上看來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但在內心渴望認同感,渴望那種大眾矚目的感覺、渴望受到大家的尊重,但又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受到大家的忽視甚至是小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表現出緊張、焦慮、自卑的狀態,尤其當老師或家長說的話和他們內心的感受出現沖突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對抗情緒、以及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青春期叛逆行為。
所以,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首先應該調整自己的情緒,蹲下身來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和孩子進行交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當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心、耐心和關心,當孩子覺得父母“懂”他,“了解“他的時候,親子之間的關系就會得到有效緩解,整個家庭的氛圍就會更溫馨、更和諧。
當孩子有了離家出走的行為,家長不要一股腦的只會責怪和謾罵,多去了解孩子更深層次的原因,積極引導。
1、壓力逼走了孩子
未成年孩子,承擔著學習和情感上的雙重重負,父母將他們的期待不斷地傳遞給孩子,他們感覺到壓力但不想面對,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所以選擇了離開。
2、家庭環境不再滿足孩子的需求
當家庭環境有變故時,他們用逃離來滿足自己對愛和理解的需求;用逃離來麻痹自己可以不去面。
3、孩子不會為他人著想
離家出走的孩子,大多都不會替他人著想,甚至會用這種方式來報復父母。這樣的孩子很多都是家中長輩太過溺愛造成的。
其實有不少孩子的腦袋里都是閃過這樣的一個念頭。我們可以看到青春期孩子在他的心理上有與父母拉開距離的強烈的愿望。當我們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采用了離家出走這種不恰當的形式來與父母拉開距離。
對于孩子離家出走的行為,家長不要不以為意,要引起高度重視,警惕這種行為的下一次發生。以上就是關于如何處理孩子離家出走的建議,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