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8-29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養育孩子不光是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正確地培養孩子的人格完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當孩子出現一些怪異行為時,父母常常感到很納悶,這算不算是孩子的正常行為,接下來就來看看兒童行為怪異表現有哪些。
當孩子的怪異行為次數逐漸增加時,或者越來越令家長難以理解時,家長這時候就需要注意了。
1、孩子說出令人傷心的評論
你的孩子有沒有告訴過你他們討厭你?聽到孩子說這種話確實很心痛,但孩子在7歲之前不太懂得或是能夠過濾思想及表達。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年幼的孩子不明白自己所說的言語會如何影響到他人。
因此,如果孩子發表了傷害性的言論,不用太過在意,且可以嘗試告訴他們這樣的話語令人不舒服。不過,如果孩子開始說出傷害自己的話語,那么就該尋求專業協助了。
2、對同伴有不當行為
3歲或4歲之前的幼兒還不太有分享的觀念,他們根本尚未學會自我調整的技能,于是展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去拿另一個孩子的玩具。
當幼兒在游樂場上與人推擠,或是在幼兒園時不愿與同學輪流玩積木,大多數時候,這些行為都只是在自我測試行為的界限。但是如果孩子在達到入學年齡卻仍為改善行為紀律,或是在課堂上有破壞性表現,這時就應該要就醫。
3、用頭去撞墻壁
父母經常對這種自我傷害行為感到擔憂,不過,如果頭撞墻壁的情況發生頻繁不高,父母可能無需擔心。然而,如果孩子無法阻止這種行為,并且每當他們遇到挑戰時就會發生這種行為,那就需要特別留意了。
4、咬人
不時會看到當幼兒因為無法用有限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常常會感到沮喪而去咬自己、父母或其他孩子。請放心,這通常是典型的發展行為。但是當孩子日后仍無法按父母的規范表現時,可能就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孩子的問題并需求專業幫助。
5、喜歡挑食
挑食在幼兒時期是常見的情況。請記住,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正在嘗試新的口味和新的口感,但是當孩子年齡較大時卻仍愛挑食甚而影響自身營養時,就需要注意這個問題了。
雖然許多行為都是孩子那個年齡階段會有的表現特征,但是隨著年紀漸長,孩子卻卻沒有自我調整過來,這是就要深入了解兒童行為怪異的原因了。
1、孩子行為異常在腦癱中較常見,是因為腦缺血缺氧后損傷到腦部的行為區,主要表現為好哭、任性、固執、脾氣古怪、孤僻、情感脆弱、易激動;有時有興奮感、情緒不穩定,以及多動、行為散亂;自損癥狀較明顯,如打自己的頭,捶自己的下頜、打自己的臉等自身傷害的強迫行為。
2、一經發現要盡量地帶孩子到醫院做檢查,如CT、腦電圖,尤其是24小時腦電圖,排除精神運動性癲癇等,通過查找病因以確診行為異常。
3、典型病例如,兩歲的孩子因為腦損傷導致運動、言語障礙,伴有行為異常,出現情緒不穩、煩躁、砸物等,通過治療以后情緒基本穩定,住院50天,言語、運動功能障礙得到很好的改善,行為異常癥狀基本消失。
兒童行為怪異不能簡單認定為是精神病,只要在合理范圍內都是正常現象,但有可能是抽動癥,接下來就具體說說。
1、抽動癥是一種高發干兒童時期的一種嚴重疾病,而很多的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的癥狀,把抽動癥的一些癥狀當成孩子調皮、做鬼臉,對孩子進行責罵,甚至誤以為是別的疾病進行治療。
2、延誤了診斷治療,杭州虹橋醫院抽動癥專家講到:抽動癥病程超過一年就變成慢性,治療更加困難,給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那臨床上兒童抽動癥的表現有哪些呢?我們再來詳細的了解下:
1、兒童抽動癥在面部肌肉的抽動表現為:眨眼、斜眼、揚眉、皺眉、咧嘴、聳鼻、作怪相等;頭頸部肌肉抽動則為點頭、搖頭、挺脖子、聳肩等;在軀干部肌肉抽動則為挺胸、扭腰、腹肌抽動;而上肢抽動表現為搓手指、握拳、甩手、舉臂、扭臂;
2、下肢的抽動表現為抖腿、踢腿、踮腳甚至步態異常。喉部肌肉抽動會有異常發音,如干咳聲,呼叫聲,吭吭聲,或隨地葉痰,或發音時重音不當,或有時不自主罵人等情況的發生。
3、專家提醒;以上為兒童抽動癥的各部位抽動癥狀,有人會同時出現,有人會先有一組癥狀,一段時間后換-組或加一組癥狀,兒童抽動癥發作時意識清楚,可以進行短暫的自我控制,入睡后減輕或消失,感冒、腹瀉、疲勞、精神緊張或看電視時間過長時,會導致兒童抽動癥病情加重或復發。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兒童行為怪異并不少見,關鍵是家長在面對這些行為時,要合理地引導孩子,當孩子行為怪異超過可控范圍,就應該及時尋醫問診,以上就是兒童行為怪異表現有哪些的內容,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