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9-12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在生活中,家長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常常無法理解,以下是常見的一些行為障礙,希望能夠幫助到相關家長。
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通常有三種表現,分別是遺尿癥、遺糞癥和兒童進食障礙,接下來就分別談談這三點。
1、遺尿癥:是指年齡在5周歲以上,覺醒時或入睡后,仍不能控制排尿。
2、遺糞癥:年齡在5周歲以上或智齡在4歲以上,仍反復出現大便不能自控,不自主地排出正常糞便。
3、兒童進食障礙:起病于兒童期或少年期的進食障礙有厭食癥、遺食癥、神經性嘔吐、異食癖等。
品行障礙又被稱為行為規范障礙,通常是指青少年患者出現反復、持續的攻擊性、反社會性、對立違抗性的行為障礙。這些行為違反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逆反行為通常很嚴重,損人害己。以下來談談品行障礙臨床表現。
1、反社會性行為
表現為在家中或外面偷竊、勒索或搶劫犯、離家出走、故意縱火、經常撒謊、逃學等。
2、攻擊性行為
過分好斗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嚴重破壞財物、過分頻繁地大發雷霆、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的嚴重違拗等。
明確存在上述任何一項表現,均可作出診斷,但單純的反社會性或犯罪行為本身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因為本診斷所指的是某種持久的行為模式。男性多表現軀體性攻擊,女性以語言性攻擊為多。
3、對立違抗性行為
指對成人特別家長所采取的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品行障礙患者一般自我中心,好指責和支配別人,故意招人注意,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當孩子出現極端的攻擊或欺侮、對他人及動物的虐待、嚴重破壞財產、消防設置、偷竊、反復說謊、逃學及離家出走、異常頻繁及嚴重的惡劣脾氣與不服從等行為時,很有可能是品行障礙,接下來談談品行障礙的病因。
1、生物學因素
若親生父母有違法或犯罪,孩子寄養到社會經濟地位底下家庭或由自己撫養,反社會行為出現率高,若親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被寄養孩子的犯罪危險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
2、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因素是重要原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質依賴,精神發育遲滯等問題,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親密的感情聯系,對待孩子冷漠或忽視、挑剔、粗暴、甚至虐待或過分放縱、不予管教、父母關系不和睦,經常爭吵或打斗,分居或離異,有違法犯罪行為。
3、社會因素
經常接觸暴力或黃色媒體宣傳,接受周圍人的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同伴有吸煙、喝酒、打架斗毆、敲詐勒索、欺騙、偷竊等行為。
總之,孩子出現品行障礙時,家長肯定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及時干預,科學合理應對,避免讓孩子做出一些危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來,也避免孩子傷害自己。以上就是兒童行為障礙的三種表現的相關話題,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