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9-01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中學生早戀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可以說是極為普遍。然而很多家長對于孩子早戀頭疼不已,認為它對學生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但如何去扼制早戀現象的發生,家長們卻一籌莫展。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中學生早戀現象分析,助力家長解決難題。
早戀一直以來都是青春期少年成長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學生嘗試早戀呢,根據研究顯示,往往存在很多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資產階段腐朽沒落的文化也悄無聲息地潛入我們的祖國大地,遍及各個領域,滲入學生的心田。影視、書刊、錄像、網吧等宣傳不時有黃色的毒素污染。特別是黃色書刊,不僅寫了做什么,而且還寫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寫了作者的感受與感悟,這些描寫極富挑逗性,令學生云里霧里,想入非非。
2、家庭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打工潮的涌起,迫于生活的壓力,更為了創造新生活的渴望,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走出家庭,離開村莊,奔向遙遠的繁華之地,去尋求改變生活的機遇,然而卻苦了這些留守的孩子們。他們有的由爺爺、奶奶撫養;有的由外公、外婆照顧;有的由親朋好友或鄰居代看。
畢竟他們是替代不了孩子的父母的。在家里得不到愛,在學校就千方百計尋找愛。影響更為嚴重的莫過于離異家庭與父母感情出現裂痕家庭的孩子,父母的所作所為給孩子的幼小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于是他們只得在其生活的空間尋找感情的依托。
3、個人原因
初中學生一般年齡在13——16歲之間,在這一年齡段,孩子正值青春期,身體和生理都在發生巨大變化,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向往,且相互吸引,甚至互訴衷腸。但這一年齡段,身體、生理的發展與心理的發展極不同步,即身體、生理發展迅速,心理發展緩慢,把握不好自己,極容易上當,受到傷害,留下終身悔恨。
早戀其實在中學階段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少中學生早已嘗試過早戀。而中學生早戀其實也是分為很多類型的,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1、“模仿性的游戲型早戀”
這些人大多是初一年級中年齡較小者。他們情竇未開,但由于接受了不健康的性信息便開始向異性同學求愛,他們的行為并非受成熟的性欲望所推動,其“戀愛”是純模仿性的,且帶有游戲性的特點。
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和異性的接觸中,往往不考慮時間和地點,隨心所欲。
2、“天真孩子氣的鐘情”型。
這些人大多是初一年級中年齡較大的學生,初二、初三年級中年齡較小且社會成熟度又相對較差的學生。他們性發育已經開始成熟,由于受性欲念的驅動和渴望探尋性的奧妙,而向異性眉目傳情、暗送秋波、遞字條,互相發出一些天真的山盟海誓。
盡管他們口口聲聲“我愛你”,但并不理解愛的意蘊,多數人是把對異性的好感誤作愛情,尤其未能認真考慮為什么要戀愛以及戀愛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等問題。他們選擇對象也無明確的標準,不能做到情有獨鐘,因此帶有盲目性和非專一性。
3、“少男少女的認真初戀”型
這大多是初中三年級中年齡較大的學生及高中生。他們的性意識已超越了朦朧階段,開始對愛情有了自覺的追求。
他們之所以戀愛,大多是出于對對方的學業優異,身體強健,容貌秀美等的愛慕,并且把求愛的目標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希望和對方單獨相處或禮貌而慎重地去幽會。
他們雖然還不能全面理解戀愛、婚姻的全部內涵和對對方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雙方在內心深處都憧憬著夫妻生活的幸福,其戀愛是以婚姻為目的。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早戀,對中學生早戀現象有著深入的了解,這樣
才能更好地防范早戀問題的發生。具體來說,可以從幾個方面做起:
1、加強教育,提高認識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贝_實,只有當學生對早戀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認知后,才能自覺地與早戀告別。
2、鼓勵交往,加強指導
要有意識對學生進行男女交往必要性的教育,鼓勵男女同學正常交往,淡化彼此對異性的好奇心,更穩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3、開展活動,轉移情感
要多開展科技、文藝、體育等各項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同時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高尚情趣,并在活動中創造一個健康寬松的男女交往環境,引導他們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增加對異性的了解,把握交往的分寸。
同時也要鍛煉理智分析和冷靜控制情感的能力,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使他們旺盛的精力能有地方發揮,性的能量能得以置換、轉移和排遣。
4、抓住苗頭,防微杜漸
中學生的早戀大多是秘密進行的。家長必須通過認真觀察,掌握每個學生性心理活動的脈搏,從而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若發現學生有早戀的苗頭,應適時適度地予以暗示,點拔和教育,力求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之中。
對于早戀,家長一定要對早戀有著深入的了解,并能及時發現苗頭,正確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早戀,遏制早戀的發生。以上就是關于中學生早戀現象分析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