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9-01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很多時候,小孩做錯事了,父母又打又罵,反而解決不了問題,小孩子下次還是會犯,這是因為小孩在心里不懂得道理,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接下來談談小孩愛偷錢和撒謊怎么辦的話題。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不會言說,但心里其實是明白的,例如有的父母花錢大手大腳,平時消費習慣不好,那么孩子也會想著買這買那。
1、如果感覺問題不嚴重,孩子只是偶爾為之,尤其是第一次,數額也不大,可以假裝不知道,盡量給孩子留足面子,想辦法不動聲色地告訴孩子以后什么時間需要錢,向父母要就是了。同時要注意平時給足孩子零花錢。
2、感覺需要談,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談這件事。千萬不要定性為孩子“偷”,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只是覺得他拿錢時應該打聲招呼,他的行為只是不妥,而不是壞。一定要讓孩子確信,在父母眼里他絕沒有“偷”,絕無道德問題。同時,在錢的使用上要和孩子搭成共識,告訴孩子以后拿錢時告訴家長一聲。
3、關鍵是父母要改變心態,在金錢上對孩子要信任和放松。控制太嚴,顯而易見的潛臺詞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會讓孩子變壞,相反,家長看管得越緊,孩子越容易找機會偷錢。如果家長只是把錢看管得緊緊的,不讓孩子有機會拿到,這不叫教育,在孩子的“理財教育”上至少失敗了一半。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費上和父母取得共識,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沒有一個孩子天性喜歡干偷偷摸摸的事。
4、在給孩子錢時,最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到抽屜或父母的錢包里取出需要的錢數,不要檢查,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錢。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誠實是本性,說謊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決問題,孩子是不需要再動用技巧去解決的。
孩子偷東西到底是出于何種原因?家長在面對孩子偷錢偷東西時,第一時間不要去打罵孩子,因為沒有跟孩子說明白道理,孩子也自不然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以下就談談孩子偷東西到底是出于何種原因。
1、孩子可能分不清東西的歸屬
對小孩子來說,某件事物的歸屬問題還不是這個年紀應該考慮的問題,畢竟孩子在家里是被愛被寵著的一方。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與外界的交流并不多,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家里,接觸的東西幾乎都是自己的。這個心理認知讓孩子不自覺地用于外面的世界(不是家里的世界),然后就發生了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商場超市,對于手里的東西以及看到的東西都想拿,順帶著就裝進自己的小書包或小布袋。
2、孩子可能忘記了
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如果關注這件事情的同時,突然對于另一件事情感興趣了,就會馬上被另一件事情吸引過去,甚至忘記了這件事情。就這樣,孩子對于原來關注的事情變得完全沒興趣,吸引力卻被另外的事物吸引過去。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手里拿著東西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注意力被另外的事物或者事情吸引過去的話,就會暫時忘記手中的事物,順手放到自己的小布兜里面了,然后就忘記這件物品,就不知不覺得帶回家了。
3、孩子滿足內心對于這件東西的需要的感覺
其實孩子為什么會帶這些東西回家,還有就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可能在家里的時候,問父母要過一些東西,父母并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對于這些物品的需求心理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只能拿學校里或者其它孩子的東西來填補內心這種滿足感,所以家長要正確教導孩子,正確地引導孩子釋放這種心理,及時觀察到這種心理,并且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4、家長不好的示范
可能在孩子眼中,就是學習了父母的某些行為,然后在自己的行為中體現了出來,不過可能是“另類體現”罷了。有些家長在平時愛占小便宜,給孩子不好的示范,孩子有樣學樣,就會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不要把孩子的行為品行帶偏。
對于孩子偷錢不承認怎么可以讓他說實話這個問題,孩子一邊又想拿錢去滿足自己的欲望,一邊又知道如果讓家里發現拿錢了,后果不敢設想,所以第一時間先向孩子說明承認了也還是好孩子。
1、第一招:警示教育法,給孩子建立正確認知。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偷東西又撒謊的現象,你需要馬上對孩子啟動認知教育,通過給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幫助孩子完全認識到自己錯誤行為,以及再發展下去的可怕后果。該怎樣著手呢?警示教育法便派上了用場。
警示教育素材收集,對家長來說一般不是難事,無非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從網絡上找一些案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觀看,當孩子發現從小偷變成盜竊犯,最后進入監獄失去人身自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時,這時家長再加以引導,就容易讓孩子對偷產生畏懼心理。
另一種途徑就是家長盡量找機會帶孩子參觀監獄,雖然這種機會不好找,但如果能找到的話,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恐怕是最好的。當孩子進入監獄后,看到那里警衛的森嚴,鐵門鐵窗鐵絲網,目睹失去人身自由的犯人,家長稍加引導,就讓孩子知道如果犯了罪,會讓自己一生都毀掉,自然就對偷更產生畏懼感。
2、第二招:合理滿足法,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避免孩子由于想買東西而手里沒有錢,便動了偷的邪念,家長一定要合理滿足孩子購物的需求。平時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像你這么大時,看到別的小朋友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也特別羨慕與渴望,于是便和家里大人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家里大人知道我們的想法后,便會根據家里的實際情況給我們一些零花錢,讓我們自己去買喜歡的東西。但是這里必須要重點強調,你有買東西的想法后,必須要告訴父母,否則你不說,大人們哪會知道呢。只要我們彼此信任,相信通過合理的協商,你的愿望會得到滿足。
說到這里,家長需要反思自己,你是否平時和孩子有平等溝通交流的意識?如果孩子對于畏懼感太強,自然是不敢把想法說給你聽的,生怕你拒絕,或者再說點難聽的。
3、第三招:理財教育法,避免孩子養成亂花錢購物的壞習慣。
當與孩子約定好有購買意愿要和父母說后,家長必須要把理財教育納入常規育兒日程中來,因為理財教育內容有不少呢,如零花錢的數目約定,購物記賬本,零花錢消費的合理分配,勤儉節約教育等。
當孩子學會在零花錢方面精打細算后,自然就會在花錢方面有所節制,通過父母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知道大人掙錢不容易,好孩子要格外珍惜父母的辛辛苦苦掙來的錢。當孩子從情感深處知道體諒父母時,自然就愿意做一個好孩子,一個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
對于家長們來說,你千萬別把給孩子的零花錢當成小錢對待,在你看來錢很少,但是對孩子幾歲孩子來說卻并不少。最為關鍵一點,是你怎樣用足夠的耐心,通過零花錢給孩子進行合理的理財教育。正所謂教育無小事,當家長把小事都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時,就能把孩子教育好了。
4、第四招:獎懲激勵法,喚醒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
與孩子約定好零花錢的使用約定后,家長還必須要想到如何激勵孩子,因為孩子有時會做得很好,有時則可能因為貪吃貪玩不顧及后果,早早把零花錢花光了。對于孩子用心管理好零花錢的行為,家長可以實施獎勵,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會激發孩子內心的自豪感。
對于孩子沒做好零花錢的管理,也應適當懲罰,如透支法,讓孩子明白你把錢提前花完了,就必須要在今后幾天里不能再買東西,等到下一次領零花錢時要記住這次的教訓,盡可能經得住誘惑,這是每一個好孩子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的事情。
當孩子在獎懲激勵之下,內心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會不斷被喚醒,他們會為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贊美而變得更加自覺。對于沒有做好而產生的心理內疚感,會不斷被強化,時間長了,對于孩子來說,就會養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與偷東西和撒謊徹底告別。
總之,家長朋友們在面對小孩愛偷錢和撒謊怎么辦這個問題時,不要太著急,應該保持沉著冷靜,要去剖析孩子偷錢背后的原因,是為了做什么,孩子愛撒謊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以為不承認就行了,家長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