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9-04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有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偷東西時,總是不講道理,一上來就是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認為只要聲音夠大,樣子夠兇,孩子就會長記性。殊不知,這樣反而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以下就來具體談談小孩會偷東西要怎么教育呢的相關話題。
關于小孩子偷東西,家長不能過于嚴厲,也不能放仍不管,而是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去疏導孩子,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1、先冷靜,不要反應過度
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錢不夠,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
比如,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或者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可能會選擇自己動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覺得沒有人關心他、愛他,“偷竊”可能惠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了解他這一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給予孩子適當的滿足。
2、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
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后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歸還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須是當面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這樣能讓孩子認識到這一行為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從家里拿了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并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
3、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概念
平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他們的東西,必須還回去,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同樣,孩子的東西我們一樣需要尊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我們也不能隨意地拿取。孩子恰恰是透過我們對他的物品的尊重來體驗到尊重感、界限感,進而才能夠去尊重別人的東西,不拿別人的東西。
4、留意孩子的物品
家長要經常檢查孩子的物品,如果是“來路不明”的,即使懷疑孩子說謊,也不要當場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長核查,家長不要輕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對孩子拿別人東西視而不見。
5、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
“偷竊”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如果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愿,變成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小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物品的歸屬權不清,有的甚至是只想和家長開個玩笑,只有清楚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才能更好的對癥下藥幫助孩子,接下來就具體聊聊小孩為什么會偷東西。
1、孩子的占有欲太強
孩子對物質的占有欲在3歲左右萌動,寶媽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從前孩子樂于分享,別人拿走他的東西他都不在意,但到了3歲以后“變小氣”,因為此時他們對自己的領域、私有財產有了保護欲。
同時這時的孩子心也很大,對于喜歡想要的東西,占有欲很強烈,此時父母不能及時引導或給予,孩子就會出現偷拿的行為。
2、小孩不知道什么是偷,他認為是“拿”
之前看霍思燕帶嗯哼錄制節目的時,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嗯哼在便利店直接拿走了飲料,沒有付錢。后來霍思燕告訴他,在外面買東西是要花錢的,他才又回去付錢了。從嗯哼的行為能看得出,有些小孩根本對偷沒有概念。
當小孩總是習慣性地拿別人東西,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加以管理,這樣下去只會越來越嬌慣孩子,讓孩子有恃無恐,下面就具體談談小孩偷東西父母不要做的事。
1、帶著懷疑,逼問孩子
如果孩子沒偷東西,或是沒意識到行為的錯誤,父母的懷疑與追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不信任;如果孩子真的偷了,不適當的反復追究,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時父母因為生氣,會像審問犯人一樣問孩子,但這樣很傷害孩子的自尊。
2、斥責打罵、讓外人參與教育孩子
孩子長大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他不愿意讓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如果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朋友親戚來參與責罵孩子,這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如果外人對孩子錯誤行為進行轉述,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總之,對于孩子偷東西,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不要采用置之不理和大吼打罵等極端方式,而是應該心平氣和教會孩子這樣做不對背后的道理,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以上就是小孩會偷東西要怎么教育呢的主要內容,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