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就像每個孩子的個性一樣,千奇百怪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暴躁膽小這個問題。
1、不甘心受大人控制
很多父母讓寶寶做某件事時,往往單向溝通地發號施令,此時寶寶自知弱小,只能乖乖地聽爸爸媽媽的話,但他內心又極不甘心,只能靠耍賴、發脾氣來宣泄心中的不滿。
2、想吸引爸媽的注意
有時父母正在忙于別的事時,寶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會借故哭鬧。如果有可能的話,父母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寶寶玩一會兒。
3、想做的事不被許可
三四歲的孩子常會想做一些“危險動作”,如想從高的地方跳下來,或者去搗弄一些尖利的物品。很多父母往往在此時大聲喝止寶寶。雖然孩子的冒險行為需要被制止,但經常對寶寶的探索行為潑冷水會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失望,也容易變得妥協、膽小怕事。
建立安全觀念:父母應在平時多給寶寶上安全教育課,跟他解釋哪些行為容易受傷,要學會盡量避免。相對安全的事則可以大膽探索。
4、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寶寶如果得不到某種玩具、食物或外出游玩的機會等,就會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一旦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目的,寶寶就容易形成習慣。
冷處理:對于寶寶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滿足,堅持到底,對寶寶的哭鬧在說服無效的情況下,可采取“忽視”的辦法,即任其哭鬧。寶寶有了幾次“失敗”的經歷后,這種習慣就會慢慢消失的。
5、受父母影響
父母的脾氣如果不好,寶寶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此外,父母教育態度不一,一個管教,一個袒護,這會使覺得寶寶有了“靠山”,也會出現無所顧忌、動輒哭鬧的現象。
父母以身作則:對于這種情況,就只能要求父母首先從自身做起了。
6、犯了錯想逃避責罰
寶寶犯了錯,怕受到父母的責罰,就以哭鬧來轉移其注意力。
區別對待寶寶的情緒:若是寶寶無意中犯的錯,父母就不必責怪他,告訴他下次注意即可,若是有意犯的錯誤,則還是要進行批評,讓他認識到哭鬧并不能逃避責任。
7、感到恐懼或受到傷害
人的大部分憤怒來源于恐懼。當一個人感覺受到威脅,無論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是價值觀受到威脅,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繼而轉化為脾氣,宣泄出來。特別是小孩子,他們的身心發育不全,一旦與同伴之間發生爭斗,有些孩子會感覺自己受傷害了,從而鬧情緒、發脾氣。
1、傾聽孩子的憤怒
很多時候,傾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孩子原本玩得好好的,突然發起脾氣把玩具扔得遠遠的,父母可以這樣做:
2、讓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
當孩子生氣時,鼓勵他大聲講出來,并盡可能說出原因:“寶寶怎么了?為什么突然不開心了?”
3、幫孩子找到憤怒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需要大人的提示來回想自己生氣的理由。如:“你是覺得這個玩具不好玩才發火的嗎?”
4、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例如:“如果你不會玩這個玩具,可以請爸爸媽媽來陪你一起玩啊?!比绻麑殞氝€是表示“不好玩”,家長可以先把玩具收起來,等寶寶年齡稍大一點再拿出來。
5、禁止孩子在發怒時打人、摔東西
發泄憤怒并不意味著可以動手打人、摔東西,遷怒到其他人或物上。一旦出現這種行為,家長應立即給予懲罰。
6、鼓勵孩子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極態度
告訴孩子:“如果不喜歡這個玩具,可以收起來以后再玩,或者送給別的小朋友。下次在選購玩具的時候,媽媽會多聽聽寶寶的意見?!?/p>
7、最后,別忘了事后總結
孩子大致回復平靜,可是心里的困惑還是沒有解開。你可以讓孩子躺在你的懷里,聽聽孩子說他剛才經歷了什么,問問他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決辦法,相信心情平復后的他主意一定比你多!
8、樹立良好的榜樣
要讓孩子形成良性的憤怒情緒,爸媽首先應該率先實踐,當你生氣時,大聲講出來,以免控制不住時突然大發雷霆。
9、告訴孩子: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無論憤怒、悲傷、喜悅、失望,所有情緒的產生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控制情緒的表達。
10、讓孩子從你身上學到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但切記,不要用侮辱性的話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只客觀地表示你的感受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氣!”“別亂動我的東西!”等等。
一旦家長能夠以健康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憤怒——沒有消極抵抗或者大發雷霆——你就為你的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解決憤怒的榜樣。
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的作用是不可比擬的,需要發揮好家長的作用,對孩子正確引導。以上就是關于孩子暴躁膽小的一些建議,感謝閱讀!
上一篇:孩子暴躁易怒的原因
下一篇:女兒十歲叛逆頂嘴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