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兒子溝通無效的原因有很多種,彼此意見合不來,不歡而散,說激動了甚至還會引起不必要的沖突。接下來就談談兒子溝通的相關注意事項。
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是相對無言的親子常態,家長和孩子都不想這樣,卻又不知道怎么拉開話匣子,像朋友一樣正常溝通。
1、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營造良好的交談氛圍,和孩子平等的對話
跟孩子溝通時,要注意氣氛,營造一個溫馨而又輕松的聊天場合,比如,晚間看電視,出門散步都是很好的溝通場合。這時,你需要放低姿態跟他敞開心扉的聊天,說話的氣氛不要太沉重,聊一些開心的,別總是盯著他的成績。
在孩子出錯時,找孩子聊天,需要先平復好自己的情緒,組織好語言,心平氣和地跟孩子交談。盡量地保持好自己的情緒,哪怕再生氣也不要著急地去指責和訓斥孩子。正確的做法就是要先耐心傾聽一下孩子的犯錯的原因,在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檢討。
2、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決定,并給予支持和鼓勵
16歲的孩子已經有很強的自主意識,想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支持,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時跟孩子溝通,千萬不要著急打斷孩子的話,要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耐心地傾聽孩子要表達的內容。
當孩子訴說完畢時,你在發表自己的意見,給他指出不足指出,用理說服他,讓他知道,你說出的反對意見,經過是深思熟慮的建議,并不是隨口就否決。如果他的想法很好,你要尊重他,給他做出決定的權利,并給予他支持和鼓勵。幫他樹立正確的三觀,給他尊重,給他足夠的自信心。
3、尋找共同的話題,關心孩子的感受,保持距離感,給他獨立成長的空間
父母如果真的想關心孩子的成長,想要跟孩子聊得愉快,溝通順暢,就要知道孩子喜歡什么,孩子的愛好是什么,找到跟孩子的共同話題。找到共同的興趣愛好,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
同時,父母要提升自己的興趣愛好,跟上孩子的步伐,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別被孩子看扁了,認為父母就是一個被時代淘汰的頑固不化的人。其實,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關心一下孩子的成長,真心了解一下孩子內心的需求。
孩子不僅需要溝通陪伴,還有獨立的成長空間,16歲的孩子已經有自己可以收納內心秘密的空間了,也有了邊界感。這時候,父母應該學會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讓他真正地成為一個男子漢。倘若父母還是用老一套的方式,認為棒棍底下出人才,出孝子,那就大錯特錯了。孩子到是什么都是需要被呵護的,需要被尊重的。
兒子處于青春期時,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一定變化,也會變得容易沖動,脾氣不好,作為媽媽的不應該整天絮絮叨叨,而是要去注意兒子的感受,下面詳細談談媽媽怎么和青春期的兒子溝通。
1、別太“父母”。
在孩子面前放下父母的架子,避免強硬態度,不然會影響親子關系,并會令孩子有恐懼心理。
2、理解在先。
即使孩子的想法或行為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些理解和寬容。然后再耐心地告訴孩子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反對這樣做的原因。要杜絕簡單地否定或以長輩的身份粗暴地壓制孩子的做法。
3、充分信任。
信任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并會讓孩子有信心做得更好。
4、減少指責。
簡單而粗暴的指責會讓孩子大失信心,并改變對自己的評價。父母應該變指責為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在反思中進步。
5、少下命令。
對孩子過多的要求和亂下命令,不但會讓孩子產生壓力,還會激增孩子的逆反心理。
6、維護形象和尊嚴。
對孩子的不足和過錯,不要在外人面前隨意評述,這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而對父母產生反感。
7、注重孩子感受。
凡事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遇到不愉快或委曲的事情,應該適當安撫。
8、切忌嘮叨。
對于同樣一件事情,說得次數多了,肯定會讓人煩,也會激起孩子“你越不愿意讓我做,我就越做”的心理。
9、適當放權。
對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試著自己處理,給予他們管理自己和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孩子會為父母的進一步信任而高興,并能從中體悟成長。
10、議事表決。
對于家中的一些事情,應該引導孩子參與決策,這會增強孩子對家這個概念的理解和感受,也會讓孩子因有發言權而拉近與父母的距離。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走心的,重視的,而不是敷衍的,不在乎的,家長應該多真誠地贊美孩子。以下是與兒子溝通需要注意哪些技巧。
1、根據孩子目前狀況進行溝通
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以外,還需要關注孩子的各項表現。父母通過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獲得孩子在學校中的各種表現,比如上課是否專心,與同學之間的交際是否和諧,以及可以了解到孩子都進行了哪些內容的學習。
父母可以不經意的說起孩子接受到的內容,孩子通過父母的這種小細節的表現,內心會感覺到溫暖,因為爸爸媽媽也有關注到自己的其他小點,并非對自己什么都不管,孩子慢慢的就會因為共同的這種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親子溝通,父母需要放低姿態
很多父母喜歡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進行詢問,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并不是想要真正的與自己溝通,而是想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立場而已。
孩子不會主動去找父母溝通,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的這種自以為是的“權威性”,父母總是站在一個制高點看待孩子,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愿與父母溝通。
如果父母放低姿態,與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的重視,自然愿意與父母親近,愿意認真的聽爸爸媽媽說話,以及做出相應的回應。
3、運用“共情”,理解孩子
孩子沒有成年人的閱歷,外界環境中發生的一些事宜以自身之力無法進行排解,孩子就會變得郁悶或者煩惱。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是安撫而不是指責,運用“共情”,理解孩子的這種感受,并讓孩子慢慢傾吐出來。
4、父母減少負面語氣
父母在面對孩子提出的一些問題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壞情緒就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甚至用一些“我不是跟你說過……”“你怎么不聽……”等等的負面語氣講話。
孩子本身積極向上,因為父母的這種強迫性的負面語氣,孩子變得猶疑不決,內心會感覺到自己的失敗和很差,提不起興趣,自然更加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深入溝通。
5、尋找有趣話題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很喜歡一些新鮮事物,比如自己編一個故事,比如外界的一些小驚奇等等,父母不妨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運用成年人的智慧,帶給孩子一些奇思妙想的提示。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亦師亦友,甚至有的時候會產生敵對,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能不能正確看待親子關系,如何更好的讓親子關系變得親密無間。
總之,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要從小建立,這樣雙方才能夠不斷磨合,在溝通的時候也不會因為尷尬而無話可說。以上就是與兒子溝通的相關話題,謝謝閱讀!
上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