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叛逆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出問題,且很難管教。家長必須要與孩子好好溝通,不然會讓孩子成為脫韁的野馬,就是想拉也拉不回來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溝通,為各位家長解決難題。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他們情緒容易暴動,很難聽進父母的話。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學會理解孩子的想法
想要和孩子做到有效的溝通,家長們首先就要學會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這也是我們“搞懂孩子世界”的關鍵所在,只有我們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以后,溝通才能更加的暢通有效。
因此,在平時的溝通交流時候,父母要學會傾聽和附和孩子,讓他們自由的表達自己,平時也可以多去看看小孩子們平時喜歡的東西,了解他們最近關注的事物。
2、學會尊重孩子
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常常都會強調孩子要懂得尊重父母,但相對的,其實父母也需要懂得去尊重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自我存在感。
學會尊重孩子,就要懂得去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了解孩子的優缺點,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問題,而不是事事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判斷事情的好壞。
3、學會“縱容”孩子
孩子的個性發展中,叛逆的行為其實是自由意志的需求,孩子想要擁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權和決定權,而不是事事都要依賴父母,或者是由父母幫忙做決定,父母們就要滿足孩子之一心理需求。
適當的“縱容”孩子,讓他們能夠獲得一定的自我抉擇的權利,孩子才會擁有更多自由的感覺。但縱容并不等于放縱孩子,關鍵的時候還是需要父母的保駕護航,以免孩子走錯路。
4、引導而非否定
在很多父母的教育中,一旦孩子出現了錯誤,往往都是劈頭蓋臉的一段數落和否定孩子,有的家長語言太重的時候,甚至會對孩子自身的好處全盤的否定,不斷地將孩子的缺點挑出來責罵。
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反感和厭惡,甚至養成自卑的心理。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去否定他們,而是要用正確的引導來教育他們,帶領孩子從錯誤中糾正過來。
想要和叛逆期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并非一件輕松就能實現的事情,往往需要家長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1、溝通不是爭對錯輸贏
我們跟孩子輸贏對錯重要嗎?證明我們是對的孩子就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贏了我們家長高高在上的權威就更高了?
這樣做我們只會讓自己和孩子形成對立面,激發孩子的叛逆心。讓孩子覺得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最后沒有贏家。我們和孩子是親子關系不是對手。如果你得家庭現在就是這樣,那首先不是想著溝通。先想想怎么修復親子關系找回自己的孩子吧。
2、溝通不是打針
很多家長覺得我跟孩子說很多大道理了,或者我跟孩子溝通很多次了一點都沒好。孩子聽不進沒救了。
溝通是聆聽孩子的需求、感受,不是為了讓改變孩子。沒有人愿意被人改變。也不是仙丹吃下來百病全消,溝通一次孩子就幡然醒悟立刻變身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了。我們知道了孩子的情緒感受、需求。
我們才能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她的情緒和感受,孩子的需求如何滿足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如果孩子的需求是過份的我們肯定不可能全然滿足。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一個折中的方法。
3、溝通不要翻舊賬
很多家長溝通的時候還沒開始或者聊著聊著就開始翻舊賬了,孩子以前就是怎么怎么的。如果我們帶著固有印象和過往的經驗去面對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只是我們的不信任、指責攻擊、謾罵。
孩子對我們也是有固有印象和過往的經驗的。這也是教育方式做出調整的意義,我們突然不按往常出牌。孩子就變成被動了。
很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長大了,就不愿意跟我們交流。那么為什么出現這個情況呢?我們需要從父母、孩子的角度分析原因。
1、從父母的角度
可以說,有關孩子的一切,巨細無遺,從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到學業、工作、冷暖、飲食,都希望知曉,愿意了解;而青春期與成年早期的孩子,并沒有滿足父母了解情況需求和接受父母關心、指導的相應意愿。這是普遍的情況,也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正常表現。
畢竟,這個時期的孩子處于高速發展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這樣那樣的興趣、愛好要兼顧,有父母之外大量的人際關系需要處理。客觀上,注意力有限,不可能象幼年、童年時期,把父母作為主要的情感依賴對象和交流對象——如果仍然如此,那才真的需要父母擔心呢。
2、從孩子的角度
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識、經驗以及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辦法的渠道增多了,獨立性提高了,對父母知識、經驗的依賴程度相應降低,甚至,覺得父母的知識、經驗、認識未必那么豐富、可靠、適用。
如果孩子不像幼年、童年那樣提供那么多的信息給父母,不那么經常地把父母當聽眾,不那么經常地聽取和采納父母的建議、指導,父母因此失落、擔心,那可能是父母沒有根據孩子成長、發展程度,調整對孩子的期待。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育。特別是孩子處于叛逆期的時候,家長更要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以上就是關于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溝通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