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生活中有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煩惱,自家的小孩好的不學,偏偏學會了偷東西,不管家長怎樣說教和嘮叨,孩子還屢教不改,依然未經別人同意就去亂拿別人東西。針對小孩偷東西的問題,下面新起點教育專門學校,一所問題青少年改變學校就來說說幫助孩子矯正偷東西行為的一點建議。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之所以難以改掉,還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所以家長用對方法是關鍵,下面說說孩子偷東西怎么教育。
1、先冷靜,不要反應過度
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錢不夠,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
比如,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或者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可能會選擇自己動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覺得沒有人關心他、愛他,“偷竊”可能惠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了解他這一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給予孩子適當的滿足。
2、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
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后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歸還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須是當面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這樣能讓孩子認識到這一行為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從家里拿了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并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
3、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概念
平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他們的東西,必須還回去,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同樣,孩子的東西我們一樣需要尊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我們也不能隨意地拿取。孩子恰恰是透過我們對他的物品的尊重來體驗到尊重感、界限感,進而才能夠去尊重別人的東西,不拿別人的東西。
4、留意孩子的物品
家長要經常檢查孩子的物品,如果是“來路不明”的,即使懷疑孩子說謊,也不要當場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長核查,家長不要輕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對孩子拿別人東西視而不見。
5、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
“偷竊”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如果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愿,變成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有很多,有的是想要尋求父母關注,有的是虛榮心和嫉妒心作祟,下面說說孩子偷東西的常見原因。
1、沒有清晰的認知。
其實,年幼的孩子如果不加以管教,他們是不會有清晰的認知,無法判斷行為的對錯。他們對于物品更是沒有認知了。在他們心中所有的物品都沒有誰的之分,和同齡的小孩子一起玩時,他們看到他們喜歡的玩具就會偷走。
因為他們不覺得這件事是錯誤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給他們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必須得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2、父母的溺愛。
好多家長會對孩子過度的寵愛,而且他們平時犯錯,也會偏袒。而且有的家長是不會像上面的家長那樣會道歉,而是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偏袒,都會說:"沒有關系吧,給孩子玩一下,又沒有真的偷走了,大不了還給你們"。
這樣便使孩子在心中就有一種意識:拿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不是偷,而且這是爸爸媽媽同意的。所以他們今后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拿到自己的口袋里,而且也會和別人搶,所以說父母不要以孩子小不懂事作為借口而去偏袒,那樣孩子便會從小就有隨意偷別人東西的習慣,步入社會,也會做出出格的事。
若是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矯正,任由孩子發展下去,孩子很有可能養成偷偷摸摸的壞習慣,下面說說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采取的態度。
1、不要給孩子打上“小偷”的標簽
家長不能簡單粗暴的給孩子打上“小偷”的標簽,即使孩子經常偷東西,也不能用“小偷”的標簽定死孩子。
2、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或許有他自認為十分正當的理由,比如偷錢是為了給老師買禮物、給自己買個心儀已久的漫畫書等等。家長在認真聆聽和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之后,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3、引導孩子形成正確金錢觀
偷東西或者偷錢,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獲取財物的簡單方式。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讓孩子明白賺取錢財的艱辛過程,讓他摒棄掉不勞而獲的思想,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總之,家長想要幫助該改正偷東西的不良習慣,家長需要多關注孩子內心需求,加強孩子的認知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誠實守信的觀念,以上就是新起點教育專門學校對于孩子偷東西話題的解讀,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