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集家庭所有成員的寵愛于一身,但這卻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家長們很是苦惱,要想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就要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怎么教育自私的孩子。
當孩子出現了自私的心理時,家長不要大驚小怪,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很常見的問題,家長要理性應對,積極引導。
1、引導孩子參與家庭事務
很多家長跟孩子說:“你只用管好你自己,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這樣是不對的,孩子其實是有參與家庭事務的意愿的,比如幫媽媽打掃衛生,做家務等,外出旅游多多參考孩子的意見,提高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積極性,而不是事事包辦。
2、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
在孩子做對事情時的鼓勵要比做錯時的教訓有效得多。無論多大的孩子,都很看重父母對自己的看法。表揚時一定要具體:“你為哥哥騰出地方來坐,肯為他著想,真是個好孩子,媽媽真為你高興。”
3、讓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可以充當孩子的玩伴,平時多跟孩子交流,引導孩子跟自己分享玩具,還可以給孩子觀看一些教育類動畫短片和圖書,讓孩子更好的理解與人相處的模式,學會與人分享。
4、不對孩子過度寵愛
大部分孩子自私的表現,都跟父母脫不了關系。寶寶不是生下來就具備個人性格的,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和環境的影響,最終形成各種各樣的性格。
如果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溺,平時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還對寶寶特殊對待,時間久了,寶寶就容易變得越來越自私,要想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注意平時不要刻意關注和偏袒孩子。
5、鼓勵孩子交朋友
有些孩子在外很自私,但是對于自己的父母,卻表現的很大方。這可能是因為寶寶平時接觸的人太少了,看似自私的表現,實際上是孩子對自身的一種保護,所以會對不熟悉的人表現出一種警戒的狀態。
對于孩子的這種情況,最好的做法就是鼓勵他們多交朋友,孩子在結交朋友期間,不僅能學到怎么與他人相處,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一舉兩得。
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很自私,什么事情都總是為自己考慮,不會與人分享,也沒有這種習慣,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十分頭疼。對此,家長要積極的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去引導。
1、注重行為習慣。
我們應該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不要只是注重衣食住行方面,因為,孩子的好習慣養成更加重要,特別是孩子如果自私的話,將來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好改變。
2、找小伙伴相處。
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夠多與小伙伴交往,只有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才能讓孩子為人處世有所提高,如果只是與家人在一起,非常不容易提高。
3、學會與人分享。
對于小孩子來說,自私就是不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這方面入手,教會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通過教育讓孩子明白道理,并及時給予孩子糾正。
4、注重教育方式。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盡量讓方法得當,對于孩子自私的事情,不能過于強硬的教育孩子,而是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慢慢引導孩子懂得分享,并讓孩子通過分享得到別人的東西。
5、必須堅持原則。
家長可能因為孩子太小,不舍得教育孩子,所以就千方百計袒護孩子,尤其是老人更甚,其實,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必須堅持原則,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不能護短,更不能視而不見。
6、日常多加督促。
我們應該多給予孩子耐心提醒的次數,有自私苗頭的孩子,就需要多督促,不要讓他們的毛病越來越嚴重,讓孩子通過耐心的提醒和勸告,糾正內心自私的想法。
很多家長都會納悶,孩子明明什么都有,卻會十分自私,這這正是矛盾點所在,家長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積極的引導和教育孩子。
1、物質生活的優越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幼兒的霸道、自私。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哭鬧后成人一般都會滿足。從而,滋長了幼兒對物質的索取,幼兒不斷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2、年齡特征所致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了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么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孩子出現自私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家長不要過于擔憂和著急,保持理性,耐心引導和教育。以上就是關于怎么教育自私的孩子的建議,感謝閱讀!